感謝前面回文的眾前輩與先進。
看來只要是貼上郵資票,基本上就是一個有集郵味的作品了。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台灣不流行使用郵資票,導致這種集郵人的感受。
歐洲國家例如法國跟德國,特別是德國。
街上到處都有郵資票販賣機,也真的看到有人買來貼用後當場寄信。
(因為旁邊都有郵筒)
而目前生活的新加坡,使用郵資票也非常正常。
觀察平常收到的信,郵資票的使用大概是1/3左右的比例。
其他就是「大宗廣告郵件」那種郵資已付的為主。
這邊網購流行免費平郵投遞,買一些手機傳輸線之類的小東西。
小包信封寄來的,上面經常就是貼個2nd Local或者兩張1st Local的郵資票。
全島幾百台的SAM機器,隨時都能插卡買郵資票,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如果說「集郵味重」,我個人認為只要是套印信封或者地址用自黏標籤,都是算在集郵。正常人寄件,筆拿來寫一寫就好,誰還開電腦喬Word的信封套印?
在台灣,配合郵資票等等的「補丁」,例如航空貼紙或CN22報關單,更有感覺。
或者更廣義推論,只要貼超過3張以上的郵票,都是在集郵。
試問,正常人寄信,郵票從郵局直接解決,應該三張都能搞定吧?
航空貼紙,算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尤其現在有不少用自動印章直接解決。
了不起自己手寫Air Mail,何必特別去找Air Mail的貼紙?
對於航空用稍大一點的信封,CN22報關單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要不是為了讓郵友感受在地的郵政相關單據,何必搞這些多餘的事?
此外,郵票邊緣的色碼 批號的註記貼紙。正常人也會順手把它撕掉,只有集郵人會特別保留。
這應該同意吧?
今日寄回板友的代收,絕對非常有集郵味。
[ 此帖被Esh在2018-03-17 21:32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