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引用第2樓慶仔于2008-05-23 20:47發表的 :
那一封完整的進口封
除了台北丁戳
到了各地郵局還需要落地嗎?
說實在的,現在台北丁戳也很少蓋了,到了地方郵局也不一定會蓋
臺北市金山南路的函件進口股,確實有丁戳,有手蓋式的,有滾筒式的,也有機銷式的
但是按照經驗,銷蓋的比率大概不到三分之一
通常一些商業信件,EXPRESS,或是集郵品,才會特別銷蓋
明信片原則上是不蓋的,工作人員甚至會特別挑出來,因為蓋洛地戳會破壞畫面
以目前來說,世界上的主流就是不蓋洛地戳,能免則免
所以,實寄封沒有蓋到落地戳,乃是十分合理的情況,我個人認為順其自然就好了
若是把手上所有的郵件都拿去蓋落地戳,反而顯得很不自然,一看就知道是集郵人士製作的
而且,蒐集實寄封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記錄郵政運作的歷史
然而那些製作精美,而且都蓋上落地戳的郵品,反而無法還原歷史的真實情況
比方說,實務上銷蓋落地戳的比率可能只有30%,但那些特別製作的郵件聚在一起,卻可能高達100%
後人研究這些郵件,結論將會是:"公元2008年的時代,台北函件進口股,銷蓋落地戳的比率高達100%"
但實際的情況卻可能只有30%,如此一來,要如何反映真實的郵史呢?
至於郵資的部份,若是由台灣寄出的,或使用公眾郵資機的,最好能夠符合郵資
但有些國家就不一定了,有時候符合郵資的郵件,反而顯得非常虛假而不自然
例如馬其頓這個國家,90%以上的郵票都是12元或其倍數(24元,36元,48元,60元...)
但是正常的郵資卻可能不是12元的倍數,例如寄到台灣的信件基本郵資是46元
正常的情況下,都會貼48元,溢資2元(事實上馬其頓人的民族個性,根本不在乎這些零頭小錢)
您如果看到一封貼用36+10=46元的郵件,我敢打包票,這封信90%以上是集郵人士刻意做的
因為10元的郵票在馬其頓極為少見,只有少數大型郵局能夠買到,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去買這種郵票來貼
在這種情況下,符合郵資的郵件,也不一定能夠反映出真實的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