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寄信業務於2001年11月1日在全國18個省市試運行,該業務集E—mail的方便性與商務信函的安全真實於一身,它將現代技術融入到傳統服務領域,跨越了攔截在電腦用戶和非電腦用戶之間的數位鴻溝,讓百姓享受到現代郵政的特色服務。此業務的推出標誌著中國郵政在資訊化服務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郵政電腦寄信業務是用戶通過電腦發信,利用因特網傳輸,由專用信函列印封裝機列印、封裝,按平信進行投遞的信函業務;將電腦網路技術與郵政實物投遞優勢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具有傳遞速度快、保密性強、效率高等特點,是郵政提供的一種混合型的現代信函服務方式。
瞭解電腦寄信業務的流程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混合信函。
一、 業務基理
1、 業務流程
用戶使用電腦,用郵政提供的專用發信軟體《桌面郵局》軟體、郵資卡(附圖1),採取網上納費的形式,通過互聯網交寄的電子信函發送到中國郵政的信函伺服器後,信函伺服器將自動完成用戶帳號確認、密碼確認、帳戶資費審查、郵資預收、加蓋郵戳、轉發電子信函(根據收信人的郵遞區號自動向收信人所在地的“轉發伺服器”轉發)等工作,並爲每一封信給出一個唯一的流水號;目的地“轉發伺服器”將接收的電子信函傳輸到當地“專用信函列印封裝設備”(信函接收封裝一體機)中列印、封裝成實物信函,最後進入郵政人工投遞網實施投遞,將實物信函送達“收信人”。
當信函傳送到信函列印封裝設備上後,信函伺服器將自動從記憶體中刪除寄信人的信件資訊、並正式從用戶帳戶中的扣除信件郵資,同時,向寄信人返回信件電子投遞成功的消息。
因網路原因或專用信函封裝設備故障原因造成信函轉發失敗後(信函無法傳送到收信人所在地的信函自動列印封裝設備上),信函伺服器將自動從記憶體中的刪除寄信人的信件資訊、向用戶帳戶中退還郵資,同時,向寄信人返回退信的消息。
信函接收列印封裝設備(又名一體機)是設置在郵局中的新型高科技郵政通信設備,它具有收發信功能及信函自動列印封裝功能。在電腦寄信業務中,它承擔著信函在寄達局的列印、折疊、上膠、封裝等項工作,全部過程都是在全密閉機體內自動完成,實現了無人工介入的電子信函到實物信函的轉化。把接收機的頂蓋敞開,堶悸犖c造和混合信函封裝的整個過程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只見首先出現的是一張混合信函的封紙,封紙內面朝天從存紙盒中送到機器的中間位置,隨後是刷膠,先刷封紙左右兩邊的,再刷上下一邊的。接著就開始到列印信函的內頁了,只見一張張的列印好的信紙被送到封紙的上面。輸送完後,封紙和信紙就被送到封裝的槽位處,只見下面兩條橫杠慢慢向上升起,信函就被折疊起來了,然後從旁邊的劃道過來一個東西,一壓,整個信函就封裝好了。最後信函就被送了出來。看來列印封裝一封信的時間的確是挺長的,差不多要一分鐘。無論送紙還是列印封裝,整個機械過程實在是太慢了。
郵政混合信函的資費標準,單頁信函,每封收費2元,封舌上用“1/1”表示,多頁信紙的信函,從第二頁紙起,每頁紙加收0.50元,兩頁信函,郵資2.5元,封舌上用“1/2-2/2”表示;三頁信函,郵資3元,封舌上用“1/3-3/3”表示;最多4頁紙,最高資費3.50元,封舌上用“1/4-4/4”表示。自2002年7月起停止寄發4頁信函。
2、《電腦寄信》軟體的版本
《電腦寄信》軟體的版本有三種,分別是標準版、時效版和增強版。標準版是最早推出的寄信軟體,它的資訊是最具研究價值的,它的反饋資訊直接來自於信函伺服器,而不是其軟體本身;時效版有月卡、季卡、年卡三種,它所反饋的信函流水號是這一版本軟體所獨立統計的流水號;增強版軟體可以發送混合信函和混合信函明信片,它所反饋的流水號是通過增強版軟體所發送的混合信函和混合信函明信片合計的函件量資訊,與混合信函上的HM流水號無法對應。只有通過標準版寄發混合信函它所反饋的流水號與混合信函上的HM號相一致,具有可追溯性,故而說標準版軟體其所具有的資訊最具研究性,要想對混合信函深入研究,應該使用標準版軟體,本文所述及的軟體均以標準版爲基準描述。
3、信函投遞結果查詢(電子查詢)
電腦寄信業務爲用戶提供了跟蹤查詢功能(僅限電子交寄環節),使用戶借助桌面郵局軟體就可以瞭解所交寄信函的投遞情況。①查詢發信記錄點擊功能表欄中的“工具\查詢發信記錄”,即彈出“查詢發信記錄”對話方塊;輸入軟體帳號、密碼,並選擇查詢範圍: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單擊“查詢”按鈕,顯示“桌面郵局發信歷史記錄”列表,所查詢的發信歷史記錄資訊包括以下七項:
1)流水號:由系統自動生成信函總流水號;
2)接收時間:指信函伺服器接收到您信函的時間;
3)主題:您所寄發信函的主題(用戶自定義),用於信函管理;
4)投遞狀態:包括成功投遞到目的地信函機、待投、正在試投、電子投遞失敗四種狀態。
“成功投遞到目的地專用信函封裝機”:表示郵局端伺服器將信函轉發到目的地郵局專用信函封裝設備僅表示完成電子傳輸過程,不代表實物信函是否投遞成功。
“待投”:表示信函伺服器尚未向目的地轉發伺服器發送該信函。
“電子投遞失敗”:表示信函伺服器與轉發伺服器之間或轉發伺服器與專用信函封裝機間的通訊失敗,導致該信函無法發出。這種情況下所付郵資將被退回,您可通過“查詢餘額”確認。
5)收信人郵編:收信人的郵遞區號;
6)頁數:信函的總頁數;
7)金額:該信函的郵資。
“桌面郵局發信歷史紀錄”列表在最下端顯示用戶發送的信函總數和累計金額數量。
二、混合信函研究
(一) 混合信函接收機的放置
根據中國郵政的通告,在2001年11月1日試開通期間計有18個省市開通此項業務,也是原中國郵政限時信函開辦省市,事實上共有19個地方設有混合信函接收機,其中福建省有兩台,分別放置在福州和廈門,2002年9月28日中國郵政在全國範圍內開通混合信函業務,又增加了13個省的混合信函接收機。各地的接收機編號不同,可以從混合信函的封舌上看到,其資料分別代表:混合信函接收機接收時間、接收機編號、信函伺服器號、混合信函內頁數量。
各地混合信函接收機編號及對應的放置地點、郵編:
接收機編號 放置地點 對應郵編
000001 北京市 100000
000002 上海市 200000
000003 天津市 300000
000004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020000
000005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840000
000006 河北石家莊 050000,060000,070000
000007 遼寧瀋陽 110000,120000
000008 山東濟南 250000,260000,270000
000009 河南鄭州 450000,460000,470000
000010 湖北武漢 430000,440000
000011 湖南長沙 410000,420000
000012 廣東廣州 510000,520000
000013 江蘇南京 210000,220000
000014 浙江杭州 310000,320000
000015 福建福州 350000
000016 四川成都 610000,620000,630000,640000
000017 重慶市 400000
000018 陝西西安 710000
000019 福建廈門 361000
000020 黑龍江哈爾濱 130000
000021 吉林長春 150000,160000
000022 山西太原 030000,040000
000023 安徽合肥 230000,240000
000024 江西南昌 330000,340000
000025 貴州貴陽 550000,560000
000026 廣西南寧 530000,540000
000027 雲南昆明 650000,660000,670000
000028 海南海口 570000
000029 甘肅蘭州 730000,740000
000030 寧夏銀川 750000
000031 青海西寧 810000
000032 西藏拉薩 850000
(二)異地接收機接收混合信函
按照正常情況,混合信函封舌列印的接收機號是與信函收件人郵遞區號相應的省市是一一對應的。當某地的封裝接收一體機或連接接收印表機的專線網路出現短期無法恢復的故障時,北京中心信函伺服器就會在人工的干預下(這種人工調整是要經過國家郵政局批准的,而不能私自進行操作)調整信函發送的路由,將信函轉往與收件人鄰近的其他省市接收機進行接收列印(但郵遞區號保持不變,依然是收件人實際的郵遞區號)。然後再通過傳統的郵路將信函送往實際的收件地進行投遞。這就出現了信函機號與所屬省市不符的混合信函。在2003年6月底和7月初發現有2地的混合信函轉由它處封裝,應由廣州接收機(000012)和成都接收機(000016)封裝的混合信函改由昆明接收機(000027)封裝。流水號爲HM-153316的混合信函其封舌資訊:“2003-06-25 10:25 000027-02-00000 1/1”,郵遞區號510000對應的正確的接收機號應是000012,卻由昆明接收機接收封裝;流水號爲HM-153430的混合信函其封舌資訊:“2003-07-09 18:38 000027-02-00000 1/1”,郵遞區號626000對應的正確的接收機號應是000016,改由昆明接收機00027接收封裝。在全國開通一周年(2003年9月28日)之前此種現象少見。
(附圖2-1、圖2-2:混合信函異地接收)
(三)解讀混合信函收信報表
從得到的一份混合信函收信報表(統計)複印件來看,報表的背面是改進的“電函3002乙”郵政限時信函傳輸頁,請注意區分原“電函3002乙”是電子信函傳輸頁,該份報表是2002年9月28日22:00至次日7時多的廈門局收信記錄,計2頁。從這一份報表上我們能夠解讀到對我們有用的資訊:信函伺服器機器號、接收機號、寄達局郵編、一體機接收收信時間、一體機封裝時間、混合信函的頁數、接收信函佔用的時間、封裝結果。由於在該表中序號、郵件號、流水號是原有的限時信函表單專案,而在實際使用中卻沒有反應出應有的資訊,“流水號”沒有對應真正的信函伺服器給出的流水號,也就無法爲查詢混合信函提出應有的依據了。表中第一列“序號”爲某一時段統計收信記錄的序時序號,該份報表從2002年9月28日22:01始到9月29日7:52止收取的混函信函計有125件;第二列“郵件號”內容全部爲“888888”無實際意義,或許以後開辦挂號混合信函是會有利用;第三列“寄發郵局郵編”實際應理解爲寄達局郵編,是郵件上收件人的郵編;第四列“機器號”是指混合信函系統所用的機器號;第五列“流水號”本應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料,是查驗混合信函是否真正接收封裝最有利的資訊,但是此處資料爲“00000”,也就無法爲查詢2002年9月28日該日大量混合信函遺失提供依據,不知道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的問題;第六列“寄發局電話號碼”實爲接收機號,此表中資料000019爲廈門接收機編號;第七列“收信時間”是指接收機開始接收轉發伺服器發送的信件;第八列“封裝結束時間”是指接收機列印封裝完畢混合信函的時間;第九列“頁數”應該這樣理解,因爲該日只能寄發3頁內容的混合信函,而報表中卻有4頁的接收資訊,而報表中絕大部分信函的頁數爲兩頁,我們就可以理解到該頁數爲封裝頁和內容頁的總和,實爲一頁內容的混合信函;第十列“占線時間”系一體機開始讀取“轉發伺服器”發送來的信函資訊到接收完畢所用的時間,從表中的資料來看,收取一件混合信函約需花費44秒的時間;第十二列“封信結果”顯示列印封裝的結果是否完成,完成的顯示“OK”,正在處理的顯示“待”,封裝失敗的顯示“NO”,本報表顯示“OK”122件,“待”3件。該報表收信統計:“收信成功件數125件,收信總頁數265頁,封信總件數122件,待封信件數3件”這一系列資料是便利於統計轉交投遞部門封裝列印出來的郵件,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如果出現重號封的話,實際封裝數量就與報表數位不符合了,不知道接收部門是如何處理的。
(附圖3-1、3-2:混合信函收信報表)
(四)混合信函的時間
混合信函在其寄發接收封裝方面有三個重要的時間點,這除了是關注其時效性外,還是辨別混合信函變異的一種依據。第一個時間點是混合信函的發信時間,即信函伺服器收到用戶寄發的信函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以通過桌面郵局發信軟體的“工具\查詢發信記錄”來查詢到,時間精確到秒,同時在特別郵資符志上反映日期;信函伺服器上的信函通過識別收件人的資訊,發送到收件人所在地轉發伺服器,然後由轉發伺服器向接收封裝一體機發送,由一體機完成最後的接收封裝任務,轉發伺服器起到一個緩存的作用。一體機完成資訊接收,這一時間反映在混合信函封舌上及混合信函收信報表上,混合信函收信報表的第七列“收信時間”,反映的就是這一資訊,可惜的是收信報表上的流水號一列沒有真正得到利用,沒有反饋出真實的HM流水號,無法跟混合信函對應,這是混合信函的第二個時間點;第三個時間點就是一體機封裝結束時間,這一時間在收信報表上第八列“封裝結束時間”反映,如果說封裝失敗的話,也就無從談及接收時間了,爲什麽要談這個時間點,因爲很多人都不瞭解,都把混合信函封舌上的時間認爲是封裝時間,但是從一體機的故障、重號現象都否定了這一觀點。
由於某種原因發信時間和一體機接收時間存在很多差異,也就是日戳時間與收信日期不是同一日,在混合信函試辦早期很少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現象越來越多。形成這個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信函量巨大造成網路傳輸、轉發、接收延遲,一體機處理一封一頁信函的時間短則一分鐘,長則二、三分鐘,一天24小時一體機充其量只能處理600多封信,超過了這個信函量範圍就會延遲到後幾日接收封裝,接收時間就與日戳上時間不符合;當網路傳輸故障、一體機故障、一體機長時間沒有開機連通網路也會形成接收時間與發信時間的差異。目前已經發現發信時間與接收時間相差7天的混合信函。
(附圖4-1、圖4-2、圖4-3、圖4-4:混合信函延時接收封)
(五)混合信函的重號現象
信函伺服器收到用戶寄發的混合信函,會配置一個統一編號的信函序號,不管信函是否電子投遞成功都有這樣一個號,也就是反映在封裝後混合信函左下角的HM流水號,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這一流水號應該是唯一的,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有重號現象産生,同一的流水號的混合信函出現兩枚及兩枚以上的。重號現象主要有三種情況:
1、本機重號
也就是一體機本身故障造成的,經過的封裝混合信函沒能正常吐出,卡在出口處,打開機箱取信,一體機認爲沒有封裝成功,會重新列印封裝,導致重號,目前上海、天津、河北石家莊、福建福州、福建廈門、新疆烏魯木齊、浙江杭州、湖南長沙、陝西西安、黑龍江哈爾濱、貴州貴陽、海南海口、甘肅蘭州、寧夏銀川、青海西寧、廣西南寧、湖北武漢、遼寧瀋陽等地接收機出現過重號封,最高的重號封爲11重號封。
(附圖5-1、圖5-2、圖5-3、圖5-4、圖5-5:混合信函試開通日石家莊、福州重號封,杭州三重號封、銀川四重號封,長沙七重號封)
2、多頁變異重號
2003年9月新速公司在對混合信函系統進行調試時出現錯誤,導致出現特別重號封。三頁紙的混合信函,系統將這三頁紙拆開,每頁紙放於一混合信函封裝,並在封的右上角列印上1/3、2/3、3/3,背面表示頁數的數位也變成了1/3-1/3、2/3-2/3、3/3-3/3。原本只有一枚混合信函,如今成了三枚,而且HM編號也完全一致,又成了重號封。
流水號:HM-169054 封舌資訊:2003-09-09 10:03 000024-02-00000 1/3-1/3
流水號:HM-169054 封舌資訊:2003-09-09 10:03 000024-02-00000 2/3-2/3
流水號:HM-169054 封舌資訊:2003-09-09 10:03 000024-02-00000 3/3-3/3
(附圖6-1、圖6-2、圖6-3:混合信函變異南昌重號封1、2、3)
3、異地重號
這種現象是由於信函伺服器配置流水號引起的,發往不同地方的混合信函配置了同一個流水號,這種情況是由混合信函業務的技術支援商北京新速公司發現的,目前在集郵者手中還沒有看到有收藏。
(六)混合信函白封、倒置封、背打封
1、 混合信函白封
混合信函白封是相對於混合信函的標準藍白封而言的,試開通日2001年11月1日在廣東、陝西、福州等地出現了不同於混合信函標準封用紙的白封,據當時的混合信函網站論壇技術人員解答說,白封是測試人員帶至各地測試後遺留在接收機紙夾堙A在以後的使用期間浙江杭州、江西南昌、山東濟南等地接收機曾經封裝過白封。
(附圖7-1、圖7-2、圖7-3、圖7-4:混合信函廣州白封、陝西白封、南昌白封、白封網底兩種)
2、 混合信函倒置封
從目前封裝的混合信函來看,絕大多數的混合信函封裝都是正常的,有少部分出現倒置現象,這是由於郵政人員在加裝信封紙時上下方向放錯所致。試開通首日福建廈門接收機曾經封裝了一枚倒置封。全國開通日北京、寧夏銀川接收機封裝過幾枚倒置封,重慶接收機封裝了成批了倒置封。倒置封類似於郵票中的倒印。
(附圖8-1、圖8-2、圖8-3:混合信函北京倒置封、銀川倒置封、重慶倒置封)
3、 混合信函背打封
這類封的出現也是郵政員工在放置紙時出現錯誤引起的,很多人沒有拆開過混合信函,背打封的出現使人們認識了混合信函封紙內面的網底。目前已經發現湖南長沙接收機、上海接收機、寧夏銀川接收機封裝過背打機。背打封類似郵票中的膠面印。
(附圖9-1、9-2:混合信函長沙背打封、上海背打封)
(七)混合信函發信人格式的變化
從現有的混合信函來看,信封上發信人落款格式經過了2次調整,但是多不爲人們所注意,在發信軟體的輸入介面也沒有什麽變化,只是在封裝以後才會發現。在2001年11月1日試開通時,發信人落款格式爲:電話、傳真、姓名、郵編;在2002年全國開通前夕發信人格式調整爲:姓名、郵編、電話、傳真;2003年8月中旬左右落款調整爲兩行,一行爲:姓名、電話、傳真,另起一行標注郵遞區號,這與現行的信封書寫相似。同時發信人地址位置隨著地址字數的多少調整在信封上的列印位置。
(附圖10:混合信函發信人格式)
(八)混合信函的其他變體情況
1、 電子投遞失敗重新封裝的混合信函
電子投遞失敗的部分信函重新投遞的問題,這一問題未見探討過,主要是發生在成都的接收機上,根據實際收到的封來看,共有10枚電子投遞失敗的混合信函在2002年4月重新接收封裝投遞,具體原因不詳,對於這樣的封如何定位,筆者以爲應屬混合信函變體封,通過查詢發信記錄,其情況分別爲:
711 2001-11-1 7:56:27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712 2001-11-1 7:56:27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713 2001-11-1 7:56:27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714 2001-11-1 7:56:27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715 2001-11-1 7:56:27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716 2001-11-1 7:56:27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881 2001-11-1 7:56:28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882 2001-11-1 7:56:28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883 2001-11-1 7:56:28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884 2001-11-1 7:56:28 資料 電子投遞失敗 641500 1 0.00
(附圖11電子投遞失敗重新封裝混合信函)
2、郵資與內頁信紙不符的混合信函
在全國開通日一枚寄往日本3元郵資的封,由廣州接收機封裝,郵資收取3元,但是信封內頁只封裝了一頁紙,同時在封舌上的資訊也是一頁“1/1”,與郵資不相符。目前僅發現一枚。
(附圖12郵資與信紙不符混合信函)
三、混合信函測試封
1、混合信函第一代樣封
混合信函第一代樣封沒有採用限時信函的格式,採用了方型三格式郵戳,上格爲“中國郵政”,中格爲郵資,下格爲“混合信函”業務,封舌資訊與正式使用的混合信函相同,混合信函右下角有測試流水號。
(附圖13:第一代樣封)
2、 全國開辦小網聯調測試混合信函
2002年8月新速公司對即將新開通的地區進行聯網測試,其測試流水號爲EX打頭,流水號在8000號至9000號(附圖14-1、圖14-2:小網聯調測試封江西、安徽封),在10月11日新速公司獲悉全國開通日有大量混合信函丟失,開始對系統進行測試(附圖14-3本機測試封),目前發現其測試流水號在EX-9450左右,由於統計報表沒有流水號的一一對應,無法得失混合信函究竟遺失在哪個環節。其後在對用戶丟失信函的賠償上,新速公司製作了一批僞聯網測試封賠償給用戶,算是平息了用戶的不滿,如何分辨這批測試封,大家注意測試流水號,補制的測試封流水號在1××××號以上,流水號大於本機測試的流水號,在這個系統中只有流水號,相當於計數器是不能改變的,其他的資料都進行了調整,按照集郵者求奇的欲望,製作一批測試封,有2002年7月的小網聯調測試封,2002年9月25日、26日大網聯調測試封,9月27日帶紀念戳的大網聯調測試封,在收集時應該引起重視。
四、混合信函試開通首日及全國開通首日數量的統計
1、 2001年11月1日試開通首日的實寄量
由於中國郵政推出的混合信函《桌面郵局》軟體在發行時價格高達486元,使得很多集郵者望而卻步,當時在中國集郵資訊網(簡稱CPI)聚集了一部分堅定的自動化集郵愛好者,購買了軟體,給集郵者寄發了混合信函,他們的寄發數量占了首日全部信函量的大部分。
從《桌面郵局》的發信記錄來看,2001年11月1日發信數量有記錄有2318封,這一資料包含了全部向信函伺服器發送的郵件數量,包括“成功投遞到目的地信函機”的郵件和“電子投遞失敗”的信函,也包含了實物投遞中的丟失的信函。下面的資料是通過聯網查詢信函伺服器獲得的資訊:
2316 2001-11-1 21:56:57 資料 成功投遞到目的地信函機 200082 1 2.00
2319 2001-11-2 0:18:59 郵件 成功投遞到目的地信函機 300070 2 2.50
我們能看到的或收集到的是開通首日的混合信函其流水號不會大於HM-2318,由於有重號封因素、電子投遞失敗、郵政丟失等原因,存世的試開通日混合信函應該不會多餘2318枚。
2、 2002年9月28日全國開通日的投寄量
在混合信函試開通的基礎上,中國郵政於2002年9月28日在全國31個省市32個地方全面開通了混合信函業務,許多集郵愛好者投入了收集熱潮,從資料上而言,9月28日投寄的數量約爲17000枚左右,其流水號從HM-102***至HM-1193**,但是由於接收機故障和郵件不明丟失等原因,實際的存世數量估計不會超過10000枚。下面的資料是本人通過聯網查詢信函伺服器獲得的資訊:
102749 2002-9-28 0:1:48 混合信函3 成功投遞到目的地信函機 200082 3 3.00
119358 2002-9-28 23:59:33混合信函2 成功投遞到目的地信函機 850000 2 2.50
119368 2002-9-29 0:1:48 混合信函2 成功投遞到目的地信函機 850000 2 2.50
從目前混合信函的收寄情況來看,業務量萎縮,缺乏使用者,這個郵政業務何去何從,中國郵政也比較迷茫,從研究收集的角度出發,值得我們給予重視,可以這樣認爲混合信函是現有的自動化郵品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郵品。
[ 此貼被chucyao在2005-10-01 22:38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