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主題 : 來自一位評審的忠告
級別: 榮譽會員
UID: 773
精華: 96
發帖: 273
升級點數: 755 點
金錢: 2578 金幣
在線時間: 36(時)
注冊時間: 2005-02-19
最後登錄: 2013-01-20
樓主  發表于: 2005-08-01 08:04

來自一位評審的忠告

              『來自一位評審的忠告』

  每當我被遴派為郵展評審時,多少都會遇到一些參賽人,在我面前抱怨他的作品獲
獎太低。其實,這個問題任何評審都會碰到,只是各人的處理方法不同罷了。不過依個人的經驗認為;某些參展人不能得高獎,原因可能是他的作品具有下述的幾個缺點:


缺點一:參展人對自己的作品瞭解不夠透澈,此項缺點從他編組郵集時就可看出端倪。這種人在選貼片裝框時,很少會用心的去選擇適當的貼頁來充實內容。他們只率性的信手拈來。從未考慮該貼片是否與主題或大綱鍥合?

  挑選貼片是編組郵集中最懶的方法,如果貼片內容極為平凡,其組成之郵集必然是淡而無味。因此,在編組開始就得耗心費力去挑選,否則妄想獲得高分,那才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哩。至於挑選的原則,不外乎是與題目配合與品相完美。除此之外,動人的說明亦是不可或缺之條件。
  比如說;一部以單國實封編成的郵集,其中包含不少品相完美或相當珍罕的封品,但因編者未有妥善或清晰的說明,結果評審錯身而遇,平白便失去了獲得高分的機會。可想而知,它的敘獎層級亦必不如理想。
  由於「說明」就是作者郵識之表現機會,同時它也是呈現研究心得的機會,故每位評審都非常在意「說明」的好壞。通常評審給分時,郵識表現幾至三分之一以上。因此,說明不佳或毫無說明的郵集,甫一照眼便失去其第一優勢。這樣的郵集想在眾多對手中脫穎而出,除非是太陽打從西邊昇上來。
  貼片上的說明大都來自郵品的基礎資料,有些則是出自於作者的研究心得。例如展示一部「茶」的作品,貼片上的票品可以其郵票發行時的資料摘要敘述。若是以封或戳表現時,那就需以作者本身對茶的認識、使用、製造、運送及各相關的研究,將其精華重點扼要的敘述上去,如此方能做出一個引人注目的貼片。俗云:「說得好不如寫得巧」,郵人為使郵品能在展場發揮得淋漓盡致,唯有依賴詳明貼切的「說明」方足以表之。而整部郵集的貼切說明,必需展現於首頁序介之上,這也就是競賽中獲居高分的精華所在。
  缺點二:參賽人對作品的貫串能力薄弱,導致評審對其作品產生誤解或無法作評。一部郵集的好壞,其內容之貫串與否極為重要。恆常見到許多作品,只是郵品之堆積而已,根本就無一以貫之內容可供觀者與評審一氣呵成的循讀。特別是那些喜愛展示自己集藏豐富的集者,每每稻稗並陳,毫無章法,令人望之滿眼盡是一片荒蕪。
  其實,郵集內容之連貫全看作者之編排技巧。有人慣以單方向來進行,有人則是以多路並陳去舖排。但不論牠是運用何種技巧,其內容皆可呈現出一貫的特性,把郵品的精華活生生的展現在觀者之眼前。
  至於內容的展現,不論它是以史地或風俗或民情為背景,編者務必注意到它的關連郵品,即使是個試驗品或正規品的使用都得中規中矩。否則其組成之作品不但令人感到不順眼,就連評審也都會不客氣的扣它幾分。

  此外,每個貼片間的連貫脈絡務必做到天衣無縫,而且還得一氣呵成有始有終。全篇內涵的連貫一致與精簡扼要的說明,這就是競賽爭取高分的利器。就客觀情勢而言;每回參與競賽的作品甚多,評審只能以少數的時間走馬看花一趟,實在沒有時間去做內涵深處的探索。假使每部郵集都是又臭又長。豈非助長其厭惡心理之滋長?況且又有個人因素之牽涉,如何拿捏實是精深之學問。不過,若是以取巧而言;個人則是主張參賽者要注意其首頁才說明與全集之內容連貫,如此評來就輕順多啦!

  缺點三:參展人對作品中的珍品,時常有過之或有不及的提示。最近,有位集者之作品獲得大獎,讓他感到納悶的是;在此之前,該集子曾參與他地的競賽,結果卻是遭致慘敗之命運。於是他向專家請教,答案是這回的評審精於作品的內涵,集內的一些珍品他一眼就可看出。然在上回之展出時,因評審對此集不熟,並且作者沒有特別表示內有奇珍,結果評審便以一般展品待之,故其獎位較低乃是常理。

  從這個故事裡可看出:評審的智識和眼光與常人並無二樣,如果作者不善於表示,吃個悶虧好像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某些人之會馬失前蹄,他不是沒將珍品表示出來而是過火的表示招致反感。有些人則是在表示的時候,失敗於沒有貼切的說明。這好比是條葡萄乾麵包,師傅若摻以白葡萄乾而未做說明,吃者一搿開很難看出內有葡萄乾之摻入。以此情況莫說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就是在郵壇裡亦不乏其例。所以說;郵集內若有珍品,稍做適當的提醒或說明定必要的舉措。

  提醒評審的方法甚多,最簡便的方法是在首頁序介上,開門見山的予以敘述。這樣不但可以給評審一個暗示,同時還可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許多參展先進教導後輩時,時常提醒後進務必將珍罕擺在第四至第十貼片之上,其目的就是讓評審能夠及時注意。否則心猿意馬的下筆給分,名頭受損事小,引來鬧場那才叫人受不了哩。根據個人的經驗,參展的作品若是主題清爽,內容連貫不輟,加上有珍品的烘托,相信評審不給高分也難。

  缺點四:參展者時常忽略在首頁與計畫頁上用功。郵集的首頁有如序文,也就是整部集子與外界的第一接觸。計畫頁則是全集的目錄,它可讓評審或觀者對集子的內容有個初步的認識。一般而言;郵展時間不長,參展的作品又多,評審想在短時間內逐部瀏覽實非易事。因此,經驗豐富的評審必先自首頁與計畫頁著眼。當他讀完首頁與計畫頁,早已將郵集的內容掌握了七、八分。隨後再以專業素養看過貼片與說明,評下的分數絕不會有太大的誤差。職是之故,參展者能在首頁與計畫頁上用功,那麼高獎便等候在前頭了。

  有些人並不明瞭首頁和計劃頁的重要,常在其頁上畫蛇添足,另加一些不必要的花草引人注意。有些則馬虎潦草,不顧其編排是否恰當?結果一開始便去了好些分數。個人之建議是:作者在編首頁和計畫頁時,一定要像西裝師裁剪布料一般,力求其省料合身且易縫合,這樣做出的西裝自然會受到歡迎。參觀者與評審耗時費力的前來覽賞,參與者若不能提供一些適眼的作品,豈不是辜負了他們的美意了嗎?

  缺點五:作者喜長篇大論,因而導致評審困擾不已。郵集是用郵品敘述故事,它不像議論文需假以大塊文章。許多作者忽略了它的本質,往往長篇累牘來充滿貼片。而這些貼片組合而成的集子,常讓評審望之大嘆如似在讀一部大書。需知參觀者與評審,他們並無太多的時間可深入郵集。一般而言,他們只能自首頁與計畫頁上去瞭解內涵梗概。是故,參展作品宜精簡扼要且有完整的表達,切莫長篇漫漫令人消化不了,如此非但得不到高分,便易惹來反感。

  評審的任務是審驗展品的蒐集與研究,但他並不希望每位作者都拖拖拉拉的一大篇。因為,精品不需多費墨汁便可使人明白。不過,獨有之研究心得縱使再長,他們卻能聚精會神的去讀完它。每位參賽人最好能瞭解評審的心態,編集之時不要過於囉嗦,說不定會因內容清爽而讓評審心情輕鬆,大筆一揮便給個幾分。各位千萬則小看這幾分,常有郵人困這幾分而無法更上層樓呢。

  人是情緒性的動物,因此在生活中常會受到情緒之影響而亂了腳步。評審和觀者也都是人,當然他們也跳脫不了情緒的宿命。而在展會中最能影響情緒者,正是那排排列列等待他們前去過目的展品。如果每件作品皆有看頭便罷。偏偏有許多作者喜歡別出心裁;有人在其作品上撈叨不休,有人在其上頭裝飾紅綠,在在令人情緒無法穩定。試想,若是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評出個好的成績呢?

  缺點六:許多作者認為自己的郵集無珍品,所以得不到高獎是理所當然之事。其實在評審的眼裡,作品的良劣不是取決於珍罕有多寡。他們注重的是編排技巧,還有作者各人的郵識和研究心得。好集子一氣呵成,即使它無半枚珍罕照樣可得高分。反之,若有一部郵集內容飽涵珍罕,但其編排只是堆積令評審看來梯突無序,您說它能獲得高分嗎?

  珍罕本就稀有之物,郵人若是耗時費力去追求它,不如把精神放在編排與研究上。因為這種投入可以獲得高酬,而且持之以恆其日後之受用難以估計。君不見世上許多獲得金牌之郵集,它們不見得都有珍罕充實,倒是它們的研究心得與舖排技巧讓人讚羨不止,或許這也就是它們能得高獎的主因吧?

  總而言之,評審並不是甚麼特殊人物,他的工作完全是依規條來評批分數。而評批
的工作有如是他的家庭作業,勤作者必能中規中矩,疏懶者則表現會叫人難受。參賽者
只要拿得出好作品,好獎自然奉送到手。所以在這兒個人所能給大家的一句話,那就
是:「潛心研究與中規中矩,乃是獲致高獎的不二法門。」〈摘譯自鄂嫩斯特柯恩原
著〉

  作者小檔案:鄂嫩斯特柯恩〈Ernest Cohen〉;美國集郵協會〈APS〉甄試合格之國家評審與國際評審,對集郵活動熱心參與,其代表作為「巴黎的熱汽球郵遞」。他不但是位集者。而且也是個作者。同時,他也是美國「郵史月刊」的主編,經常撰文發表於美國各大郵刊。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 綜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