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01年7月4日資常3中正堂郵資票以後至今發行的郵資票,均為大型票幅(相對資常1、2的小票幅)。
瑞士哥瓦錫廠只印刷過資常3中正堂郵資票以及後續三種以資常3中正堂郵資票為母票的加字票(中正堂系列郵資票),
後來瑞士場倒閉,轉由荷蘭場和卡登場印刷郵資票。到現在已經有20幾種郵資票,看下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只有中正堂系列郵資票的左右兩個邊會有“毛邊”的情況,而後續其他各版荷蘭場和卡登場印刷的郵資票,兩個側邊都是“直邊”。
我先做假設:
1、假設印刷郵資票的是“一大張紙”,這時的上、下、左、右,四個側邊都是切好的“光邊”。
2、假設郵資票是一橫排印10枚,豎列2000枚,一下子印20000枚,印完後再裁成10卷,每卷2000枚。
3、假設切成10卷時,那個裁刀不是很鋒利,或者說一整卷票比較厚,會切不整齊,出現了“毛邊”。
那看完上面三張郵資票,是否可以得出以下推測:
第一張郵資票,是“一大張紙”最左邊印刷出的第一卷郵資票。裁的時候,右側出現“毛邊”,左邊是原來就有的“直邊”。
第三張郵資票,是“一大張紙”最右邊印刷出的第十卷郵資票。裁的時候,左側出現“毛邊”,右邊是原來就有的“直邊”。
第二張郵資票,自然就是“一大張紙”中間印刷出來的那八卷郵資票中。裁的時候,左右兩側自然就是“毛邊”。
因為没看過印刷現場的情況,也没看過印刷未切的整張郵資票,以上只是猜測。還請各位郵友解惑。
![](images/post/smile/wantwant/bq1063bxkgef.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