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 說 剖 票」
剖票〈Bisect stamps〉,是早期郵政上的產品。約在西元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年代中期,是剖票產生的鼎盛時期。後來,以加蓋取代了剖票。其後,陸陸續續地在郵壇出現一些近期的剖票封,但其真偽頗令玩味。
民國七十八(1989)年曾經有美國郵商住台灣,推銷大小龍及萬壽票的對剖封,引起了郵壇一場筆戰。姑不論其可靠性如何?這一仗,卻是掀起郵迷對剖封的興緻。因為,剖票可以是郵局正式銷售,也可以私人製售。而根據萬國郵盟之規定:凡未經各國郵總之證實或報備,其郵品的真偽皆列存疑?因此,郵迷本身設非對剖票有深入之瞭解,或是有豐富經驗之前輩指導,最好是少沾為妙。
剖票形成的背景不外乎:〈1〉郵票短缺。〈2〉幣值變更。〈3〉郵者或郵商有心的製作。
從剖票產生的期間,我們可以看得出當時正是郵票的初創時期。一般郵票發行的國家或地區,很難估計出郵票之需求量。所以,掌控各種面值之分配,煞費苦心。特別是低面值與最高面值之用量,往往因當時社會之活動;如,政經變化及特殊情況之發生,而導致庫存郵票之不敷。這才會有以高面值替代低面值使用的現象。自然災禍如:風災、水災。人為因素如:戰爭、偷竊。經濟變化:如幣值之更換等等,都是造成郵票短缺的原因。為了應付急需,暫代郵票勢必出籠。在「加蓋」方法尚未被引用之前,剖票自然應運而生。
耐人尋味者,莫過於有心的製作。由於剖票之稀有,而其價又比一般郵品來得高,這就難免有心人士之製作囉。況自郵票問世,此乃層出不窮之花樣。蓋因「貪」字佔居人心已久,並非倫理世俗可予規範的。因此,剖票品之膺造,只可說是自然現象。郵迷不必過度執著,順其自然最是上策。至於對待剖票的態度,可做各人之喜好。因為,集郵本來就是屬於個人之嗜好,誰也無法加以干涉。這是筆者涉郵以來,堅信不移的原則。
剖票的形式,大致上有:斜剖〈DIAGONAL〉、縱剖〈VERTICAL〉 、橫剖〈HORIZONTAL〉、四分剖〈QUARTER〉。當值則有:半值〈HALF〉、三分之一值〈ONE-THIRD〉、四分之一值〈QUARTER〉等等。較為特殊者有:美國一八六九年的深藍火車剖票,它有縱剖三分之一當一分面值使用,及縱剖三分之二當二分的實封留傳下來。而同一面值,同時有各式剖法一起產生的,也只有美國才有這種現象。如:一八四七年之黑色佛蘭克林十分票。一八五二年的紅色華盛頓三分票。一八五五年之黑色華盛頓十二分票。一八六三年之傑克遜黑色二分。一八六七年之傑克遜再版票。一八六九年之郵馬與騎者的棕色二分。一八六三年州郡通用版之華盛頓付分綠票。它們同時擁有斜剖,縱剖和橫剖的實封票品。
當值較為特殊的剖票實封有:一八五六年墨西哥之八里耳〈REALES〉紅票,它的剖票以當值八分之一,被用做為一個里耳的面值。一八六一年之四里耳黃票,當值四分之三作為三里耳使用。同年發行之四里耳紅黃票,被以當值四分之三,用作三里耳。還有,一八五二年義大利羅馬的三伯約〈BOJOC-CHI〉棕色票,以三分之二當值用為二伯約。
此外,非洲迦納一八八九年通用之六辨士郵票,被剖以當值六分之一貼用。至於美國一八六二─七一年間的兩元華盛頓紅票之剖票,以一元五十分面值使用。這是唯一超出半剖面值的票品,情形相當特殊,故其售價比一般剖封高。古巴一八六四年之廿五分藍票,其剖後值則低於半值,以十二分面值行之。西元一八六八年,羅馬約五分淺藍票,也是低於半值的剖票,以二分面值使用。以上所舉之例,可說是剖票或剖封上較為特殊之實例。
全世界有剖票出現的國家或地區,約有五十五個之多。若以單體計論,墨西哥是榜首。從一八五六年起至一八九五年止,共有五十四版次之剖票紀錄。其次是德國,從一八五○年至一九一八年止,包括各邦聯區在內,共有卅七次。
再來是美國,自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七五年,前後共有卅一次。殿軍屬古巴,從一八六四─一八八八年,共計廿六次之多。但若以涵蓋面來統計,英國的分佈最廣。因為,十八世紀是英國的天下。由於她的海勢強大,殖民地遍佈全球,殊有「日不落國」之美稱。她所統轄的殖民地,郵政和經濟大權皆操於手中。況且,初期的殖民地,有如是她的金庫,因此當地經營方針,全皆由英國統一實施。郵票始自於英國,順理隨著她的殖民步伐,移植到各個角落。而在海外的殖民地,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區,都有剖票產生。是以涵蓋論計,以英國為首是不爭之實。其他的海強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等,氣勢上就比不上英國了。
用來做剖票的圖案,以人頭肖像佔最多,約在總數的七成左右。其次是州郡徽或國徽郵票。而人頭像中,以英女王維多利亞,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及葡萄牙王卡羅斯等,較為郵迷所熟悉。
最早的剖票出現於瑞士,時間是西元一八四三年.當時的瑞士,還是實施分州以治的制度。其轄下之蘇黎士州與日內瓦州,分別都有剖票產生。蘇黎士的剖票是數值郵票第二版,面值六拉潘〈RAPPEN〉的黑色票斜剖。該版郵票,有直紅線與橫紅線兩種。在同面值的票品中,都有斜剖實封留傳。日內瓦州則是十分面值的初版州徽郵票斜剖。在一八五八及一八六七年,還有兩次剖票問世。該州的剖票,除了用於實封外,也有用於包裹執條上。
接下來是,一八四七年七月一日,美國的佛蘭克林十分黑票,該系列的剖票有斜剖,縱剖和橫剖三種,就中以橫剖實封最珍貴。至於最晚出現的剖票,應該是瓜地馬拉約二分深藍票,它是屬於縱對剖票。
我國的剖票,比較著名的實封有:上海剖票,福州剖裏,重慶剖票,夔府剖票及長沙剖票。其中以福州剖票和重慶剖票最受爭議。福州剖票出現於一九二○年,重慶剖票是在一九三一年被發現。福州剖票又被稱為「颱風剖票」。根據氣象局之記錄,該年的十月份,福州未有颱風,而該票品係部份郵局人員搞的鬼,導演者,是俄國在華郵商。現今流傳下來的實封,都是有心的造作品,民國四十五年以後的目錄皆不予登載。
根據我國郵壇郵友提供之文獻記錄,我國的剖票品,除上述之外,還有:(1)宣統元年之南京欠資對剖。(2)民國元年之白河欠資對剖。(3)民國元年之興安府對剖。(4)民國十四之哈爾濱帆船剖。(5)民國十七年,石頭城限吉黑之帆船對剖。(6)民國卅六年之民樂國幣對剖。(7)民國卅八年,莆田、筍石、金井之對剖。另外還有殘片:(1)民國元年之濟南蟠龍二分綠直剖。(2)民國元年廣州之宋字加蓋一分斜剖。(3)民國十七年之安徽帆船四分斜剖。
以上所發現之票品,均未對郵總報備,故其身份尚是存疑?而且,筆者翻遍了史各特,YVT( YVERT),及以色列的外郵目錄,皆未發現有任何登錄之蛛絲馬跡。但以郵者之各自喜好,筆者不願自做置評。
而世界上真正的颱風剖票,是出自於西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德屬卡洛琳群島。該島是由五百多個小島構成的島群。一九○五年,颱風臨襲該地區,所有庫存約五芬尼郵票,為風災所毀,以致當時的普通郵資無票可用。於是郵政局採權宜措施,將庫存十芬尼郵票對剖,以當作五芬尼使用。另因該票品之賣價好,郵壇之偽膺及假戳票品特多。這就是郵史上,有跡可尋的唯一颱風剖票。
的確,利之所趨,民相爭與。郵壇剖票之膺偽,也是基於郵迷求奇,求稀的心理所造成的。就以剖票之首的墨西哥來說,任何目錄都刊載有減值票品,而郵商僅憑此些訊息,大量製作郵迷視以為珍的剖票,藉以嘩眾取寵,進而達到其圖利之目的。事實上,墨西哥的剖票與減值票,一直是處於曖昧不分的境地。尤其是一八五六─六四年間,根本就還未有剖票出現。但郵拍上驚鴻一瞥的剖封,又是打那兒來的呢?讀者內心明白,一定是偽造的票品。幸好有心郵逃之追究,終於真相大白。所以,這類剖封流行短時間後,就消聲慝跡了。相同的,一八八五年約二分減值加蓋「VALE ICVO」者,也是屬於非正規票品,但因郵迷不予追究,該類票品,卻在郵壇朦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西元一八八四年,秘魯的藍灰十分斜剖票,也是值得懷疑的票品。此票加蓋「DE FICIO」,是卡雷斯將軍之免費郵件專用郵票。而使用期間僅限於,對抗伊雷格西亞斯將軍,僭封總統的內戰時期。但內戰結束後,還一直沿用甚久。因此,該剖票之價值,始終是徘徊於低檔。然而這些票品,也經鑑定有偽造之嫌。
一八八四-八六年間,拍場曾出現一些土耳其奧圖曼帝國的斜剖票與實封。該類剖票的面值有十巴拉斯〈PARAS〉,廿巴拉斯,一比亞斯塔〈PIASTRE〉,二比亞斯塔四種。經專家之鑑定,全係屬於人為製作品。原來是郵商透過郵局人員之協助,才「做」出來的實封。但其票品不是很受郵迷之青睞,唯剖票收藏者喜好之。
南非的國中國川斯瓦,於西元一八七○-八○年間,有不少的剖票出現。其中以一八八○年「EEN PENNY」加蓋之國徽票,面值三辨士紅票之偽剖封最騷動。偽品的票色橙紅,而且圖案比原票清晰。最大的敗筆是用白紙印刷。因為這些版的紙張,都是以藍、黃、綠為主。另有三辨士黑票之膺剖封,敗筆也是出在紙張上。原版紙稍帶橙黃,印出之票圖微顯帶有棕色或灰色之線影。膺品刷於黃紙,故顯示出來的圖案呈棕灰,但缺少線影。當然,外行人猛眼一看,是不容易判別其真偽。
厄瓜多爾一八九二年的胡安福羅爾總統綠十分剖票,也是令郵壇頭痛的郵票。因為,厄瓜多爾政府,在一八九二〉九六年間,將該國之郵票發行外包。而承包人,正是世界聞名的西貝克〈N.F.SEEBECK〉。此君頗有來頭,他在一八八○及一八九○年代,展開靈活的交際手腕,先後與中南美洲的好些國家簽約,承包他們的郵票發行業務。合約中明文規定:凡是日後之庫存品、版塊,可由承包人全權處理。回頭來,他又與紐約的漢彌頓銀行,簽署一份郵票印製條款。所有西貝克攬得之合約,全部由該銀行承印。於是在左右逢源的情況下,西貝克縱橫於郵壇,垂數十年之久。而其獲利,更是令同行者為之眼紅。由於西貝克的長袖善舞,頭腦靈光,故其點子特多,所謂預戳票品〈CTO〉,也是始於其手。至今留傳在郵壇的古怪珍品,郵迷相信多多少少與其有關涉。所以,有些郵品乾脆註明「SEEBECK」,好讓郵迷們易於辨別。
西元一九○一年,德國的巡洋艦「威尼塔」號,泊靠於紐奧爾良港,適逢德皇威廉二世之生日。當地政府為配合德艦來訪,所以順帶地慶祝一番。並且,在報刊上大幅披露慶祝的熱鬧盛況。艦上官兵,為讓家人共享光榮,紛紛購買報紙寄回家鄉。艦上的郵局,缺少寄印刷品用的三芬尼郵票,所以用五芬尼綠祟加蓋「三芬尼」替代使用。有些人則將五芬尼斜剖使用。嗣後,經艦長及艦艇事務長的證實,該類票品約有二百枚。後來郵壇陸紋出現此類票品,經過一番的查證,的確是有膺品混淆其中。但因無法確切地數計出來,導致有興趣之郵迷滿頭霧水。
一九○四年,馬達加斯加的某些城鎮,因郵票短缺,所以使用對剖郵票。這些對剖票貼於封上,需要加蓋一個橡皮章「AFFRA-NCHISSENMENT」方為有效。當時用於對剖的是「航商郵票」及「霍華與牛」之十分、廿分、卅分、五十分等四種面值。但是這些票品,被郵壇公認為「非必需」與「投機」的作品,不值得為其瘋狂。一般較有名氣的郵票目錄,都拒予刊載。
談到剖票或剖封的價值,見仁見智。因為此類票品的數目不多,而且相隔年代久遠。再者,有心造作之郵品混淆,實在是很難為其訂出一個客觀的價值。況且,買賣雙方都是心甘情願,除非你是個行家。話雖如此,綜觀各知名目錄,或是郵拍之記錄,多少可找出一些蛛絲馬跡。而在這些有案可稽之記錄裡,以德國各邦郡之剖封或半值封最值錢。如:史西咸格一八六七年的數值灰紫紅對剖或減值,面值只當二分之一先令,售價高達六萬二千多美元。同版第II型籃票品,也可賣個兩萬多美元。一八六八年,巴伐利亞國徽票之洋藍半值封,售價美金兩萬。一八七二年,德意志帝國之國徽玫瑰紅半值剖,售價為美金四萬兩千五百。除此之外,標價八千、五千者,在德國的記錄上比比皆是,其他國家的剖封或半值就很難超越美金一萬的大關了。
其實,剖票〈BlSECT〉與半值〈HALF ON USE〉很難予以區分。不過,沒有特別註明加蓋〈OVER PRINTED〉的話,相信歸類於剖封是不會差太遠的。況且,其產生年代又是在一八四三-一九四○年間,剖封的可能性更高。唯一難以斷定者,是何種剖法而已。郵者治史,不能以拖泥帶水的態度應付,以免後繼者無所是從,這就是筆者在此附筆解釋之原因。
走筆至此,剖票的敘述已是尾聲。但有一些與剖票約略關聯的資料,不妨也順筆爰述,以供同好切磋。我想對我郵迷,多少總有助益。
西元一八七九年至一八八○年,委內瑞拉的剖票是出自於印花票。因為,當時的政府曾宣佈:「自一八七一年以後的郵票,可通用於郵資與印花兩方面。」而一八七九-八○年早期,委國沒有正規的郵票可供使用。那時流通於市面的郵票,全加蓋有「ESC-ULAS」,只通用於印花的目的,因此市面郵資,一片紊亂。更妙者,郵戳之使用以筆代之。所以,很多投機的人,將筆戳去除,一再地重覆使用。同樣的,也有人自行添加筆戳於封上,藉以博得郵市之青睞。這種亂像,直到一八八○年中期,委國的郵政上軌道後,才得以緝止。而標示「ESCULAS」的郵票,到一八九五年的七月一日,才完全停止使用。
一九一七-六一年間,義大利、索馬利亞、及聖馬利諾的包裹郵票最為等殊。當客戶投寄郵包裹時,郵局人員會將郵票剪成兩半,交給包裹的寄件人。一半粘貼於包裹上,另一半粘貼於收執條上,等到手續完成,才將執條退還寄件人。包裹票的面值雖是半值,但寄件人需付全額值。銷戳是未剪前先銷蓋,有時上蓋單半邊,有時騎縫蓋中間,有時兩邊都蓋。這種包裹票,不管是整張或半張,看起來都是一枚完整的郵票。此類票品,拍場少見,即或是有,也因價格平凡,不容易引起郵迷注目。
一九二四年,蒙古初次發行郵票,其初版票幅19X25m.m.之一分、二分、十分、廿分、五十分面值,及票幅30X39m.m.面值一元的郵票,全都攔腰加齒,當做半值使用。許多不明裡究的郵迷,竟將它當做異齒的變體票收藏。後來有位專研中亞郵票的學者,將此秘紗揭開,才結束了這齣郵壇鬧劇。 【集郵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