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真與電子郵件己逐日取代書信』
傳真〈FAX〉與電子郵件〈E-Mail〉的快速成長,大大的改變現今傳統的書信通訊。這種取代現象,任何再大的力量亦無法將之阻遏。由於傳真與電子郵件之傳遞速度與效用既速且奇,即使再遠之距離,再複雜之內容甚至含帶圖案,它都能在瞬間毫無誤差地傳遞給對方。因此,它在崛起的短時間內立刻取代書信之原因便是在此。
十年前,當傳真與電子郵件推出之時,電訊界尚認為它無法取代書信於短時,原因是它只能傳遞訊息但少了一份人情味。曾幾何時?該神話立即被打破四散。如今全球各地,只要是頻道可及之範圍內,全皆有其蹤跡存在。就以英國為例:十年前的書信傳遞量尚稱豐沛,但傳真一出,未及半年即有廿萬部在操作,不久即佔領全國通信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日本方面,十年前約有五千五百個郵局裝設傳真網路,事隔半年,裝有傳真或電子郵件的公司行號及私人居家早已達千萬之譜。甚至在比較落後的印尼,她亦有五千部傳真機在忙個不停。至於澳紐地區,由於傳真網路之遍佈,早在一九八九年便關閉了電報的業務。
「傳真」這個名詞在各地雖稱呼不盡相同,但其操作原理全皆一樣。故其在訊息的佈達與交換上,無所謂相容或不相容的阻礙存在,也正因如此才能在短時內流行起來。通常澳洲人將它稱作「E-post」,加拿大稱它做「Telpost」,在芬蘭則叫「TMS- Text Messaging Service」。其他國家如法國稱作「Tele courrier」,德國稱「Tele- brief」,英國稱「Electronic post」,多數國家或地區則用「FAX Message」稱之。
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郵電事業單位不但張設國內的網路,而且還超越政治的樊籬,大肆地與海外各地建立起通訊的交換網路。於是在經濟與方便的前題下,全球五洲七洋的空間,滿佈著你來我往的電訊介子,將浩瀚之宇宙吵嚷得片刻不得安寧。
一九七八年,全球非正式的「電傳協會」成立於巴黎。初期會員共廿四國,首屆巴黎之會共商電傳之明日相關業務之拓展。當然,最重要的主題還是如何去分配將來的利益。首會當時雖未有任何決定性的結論,但各會員國圖利的野心已非常明顯的浮出檯面。
自從電子郵件與傳真興起至今,最受影響者是郵電業的傳統服務。首先是電報遭到冷落,接著郵遞及郵票發行受到打擊。還有千萬依賴郵電生活的郵電工員,立刻面臨到無事可做的威脅。各地的郵市亦在影響下,因郵件之減少而無郵品可流通。其中打擊最重的是集郵局或集郵服務中心,整個郵票發行計劃必需改變外,發行量之多寡亦使其傷透了腦筋。
然而,電訊乃屬公益事業,它絕不能因競爭條件失利而冒然地停擺。因此,在傳真與電子郵件取代之剎那,它就應該立即去調整營業方針。最簡捷之方法是設立傳真或電子郵件之轉遞站,儘量替那些無電傳設備的通訊者服務。而集郵服務單位呢?她必須量裁時勢,重新設計類似從前的電報郵票或印花。這種產品姑且將它名為「傳真電子郵件印花」﹝FAX-Email Revenue﹞,貼用於郵局經手的傳真或電子郵件上。傳真與電子郵件之信封亦需精心設計,使其能成為專家與集者喜愛收集的新郵品。
全球各地的郵電局,大都是一地通訊業務之掌握者。傳真與電子郵件,雖說和她只有帶點皮毛之關係,但基於業務統一之原則,很自然地便會將傳真與電子郵件納入其業務旗下。專家們預測;到了公元二○○○年代,傳真與電子郵件之業務,將會替郵電單位帶來龐大的通訊利益。因是之故,目前全球之郵電單位,磨拳霍霍者肯定不在少數,尤其是那些半開發的地區,更是潛藏著龐鉅且令人垂涎的商機。 【集郵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