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利益說』
郵人投入集郵嗜好之動機,根據個人所知,十有八九是受利之誘導而投入。然因礙於顏面而不敢坦陳直言,遂藉益智、交友為提大作其儲財積蓄之千秋大夢。迨至施行有段時日之後發現,集郵並非如想像般易於聚財之時,前所積存之郵品,立刻就被打入冷宮永不見天矣。其實,類似這種心態之集者,國內外郵壇上處處可見,新謂〝見怪不怪〞,日久而後便無人會再提起啦。
翻遍國外之集郵文獻與著作,從未發現有文章描述集郵利益有儲財這項。常所見到最多者只有點到交換(Trade/ exchange),交友(Friendships),以及增長見聞(knowledgements)三項而已。而將集郵與金錢拉在一起者,泰半是郵商作家之傑作居多。郵史上著名的郵商如查理士菲律普斯(Charles Philips),史丹利吉本斯(Stanley Gilbons),瓦特爾史考特〈Walter scott﹞,及約翰福斯〈 John Fox﹞等,那個不是為文一再地強調集郵是種.投資,〈Ivestment﹞。而明格斯〈Minkus﹞,大衛克門〈David Clareman﹞,麥基爾〈Mckeel﹞與里蒙韋爾〈Rymond Weil﹞等,他們則是強調集郵是〝儲蓄〞〈Saving﹞。在這些〝郵壇推手〞們的促銷與強勁的文宣濡染之下,於是〝儲財〞或〝投資〞的效應便在郵壇上逐漸發酵乃至萌芽。
台灣郵壇蕞爾之地,因有經濟奇蹟之庇蔭而有強大之購買能力,除此之外,實在看不出她有甚麼特點。尤其是在郵市狂飆時期之瘋狂表現,至今猶讓外人感到不可思議。或許就是這個潛在基因的存在,台灣郵人求利就更加的熱切。因此,台灣郵壇的早期集郵動態上,研究與探索的投入少之又少。此外,若是冀望在集郵上能收益智,交友之益可能也是一種奢望吧?就以經驗所知,郵壇上熱心長輩寥寥可數,每有疑問徵詢泰半無回應者居多。
不過,近些年來新生代的崛起已為台灣郵壇注入不少新鮮氣息。早被遺忘的研究和探索漸漸有人問津,從一些新生代郵集的表現上,可以斷言假以時日必成大器,縱使該現象並非很多,但已足夠令人感到安慰矣。 【集郵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