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先日與數位中南部郵友見面,聚會於郵博館附近的咖啡廳。座中有人說:最近傳言,某些在世展或區域展中獲大獎的郵集蠢蠢欲動,紛紛四出找尋買主。個人暗想,因為這些郵集都已穿金或鍍金過,它的價錢肯定不低。
這些傳言未必全真,但也未必是空穴來風。個人認為縱然真實,那也是極為平常之事。在國外這種轉移被視作正常,外國人的觀念以為,這是郵史傳承的自然現象,「郵集」也是重要傳承之一,所以買賣被看作正常。
國外郵壇上有很多郵商編售「基礎郵集」,它是以專題方式替集者編輯一至兩框基本貼頁,買者買回去後,再按自己或郵商提供的大綱繼續舖陳內容。此法可以幫助集者及早參與郵展,同時還可學得或研修郵集的組編技巧。
一部郵集從基礎開始到它穿金,中間歷程充滿著刺激與樂趣。尤其在郵品取得、內涵舖排、不但精神與金錢投入,就是時間的耗費也相當驚人。因是之故,它對郵集的寶貝自不待言。郵集擁有人必須時常補充郵集內涵,賦予郵集生命。當你覺得一不集子已經成熟,想賣想轉極為自然之行為。
其實,自有集郵活動迄今,很多名人的郵集在其死亡後,立即土崩瓦解雲流星散。幸運的在其死亡前出脫,或者將之贈送給郵博館或相關單位。長久耗錢費時收集的結晶就這麼消失了。
有鑑於此,有些郵人在其離開之前,早早之先,便將自己集得的郵集做好未雨綢繆之計。然而大多數的郵人,太都至其斷氣之前都沒做好處理,結果雙手一攤留下許多難題給後人。
爾今已是個物流時代,集郵人若將自己的收集當作消遣,自然就不必早做嫁衣。但若將它視為投資,那就需要替它們及早籌謀出路。否則大限一到化為烏有,不但蹧蹋了當初投資的美意,而且還會為郵始造成莫大的遺憾。後代不識價值隨便賤賣任其星散,汝在地下可願暝目乎? 【集郵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