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說法』
最近在某場合中,數位集者在場爲一些問題發生激辯。他們是在討論著「參展郵集的標題使用」,重點是如何才能引起評審的青睞?爭辯雙方都年輕,他們大概是專上程度。因為討論得非常熱烈,故爾吸引了我的注意。
首先開口的是位專題會員,個人與他也有數面之緣。他說:「我們指導老師XXX說過,一部郵集若無聳目標題,絶對吸引不了評審的駐足。」另位立即反駁說:「縱使有個引人的標題,內涵若是空洞編排雜亂,誰又會去看它呢?」爭辯越演越烈,於是我便拉張椅子坐下聆聽他們辯論。
早在七八年前,個人也曾為此問題與某些人舌戰。對手是位參展常客,可是他的郵集老得不到高獎而埋怨不已。我們爭得面紅耳赤,最後卻以不了了之收場。這天他去郵博館領回國外參展的郵集,我去郵博館找人於702不期而遇。他將郵集借我觀賞,並且問了我一些問題。
此君向來高傲,突然的折節下問讓我拉不下臉來。因此,我就將他的郵集一頁頁的讀下去。八十個貼片讀完,我大致的明白得不到高獎原因,然礙於直口會傷他自尊,於是反問他自己看法如何?
他說徵委帶話給他:「因為這部郵集曝光率太高,英文說明不佳,郵集內裡沒有珍品,所以評審給他大銀。」他氣憤的說:「這次我已從歐洲買進好幾個珍封加入,花了我廿餘萬台幣呢。」聽了他的話我覺得好笑,想不到自視為專家的他,竟然說出這麼令人意外的話來。既然今天他肯放下身段問我,於是我就將自己觀感告訴了他:
1. 關於郵集曝光太多的問題:這是好幾位到國外去的徵委常說的話。個人認為曝光過多不是理由,每部世展金牌都是經常的參展。他們邊展邊修邊換新邊擴充其內涵,最後成熟才脫穎而出抱金以歸。這位仁兄的郵集確實曝光不少,從全國展、香港展至米蘭展無役不與。可是郵集的內容八十頁半頁未變,從頭到尾隻字無增減,如此怎能獲得好獎位呢?
2.
關於英文說明不佳問題:這又是一個常聽的藉口。FIP評分規則上[說明]祇給5分而已,莫說影響不了大局,就是其但書中還註明;評審不可因字體不佳而予扣分,由此可見英文說明不佳得不了高獎的理由非常薄弱。況且在國際展中,真正會挑剔英文的評審好像未曾聽說。
3. 關於無珍不能獲高獎:此項目佔20分,但它與後項「研究30分」世相互關聯的。換言之,有珍必須有研究方可得高分,無研究徒有珍品照樣發揮佈了作用。國人的郵集內不是無珍,而是有珍不會利用研究奪分那才是最大的敗筆。
總之,「郵集」是集者辛勤的結晶,「競賽」只是集郵過程中的小插曲罷了。各位不必把競賽得失看得太重,這樣祇會破壞您的集郵興趣而已。既然失去了興趣,集郵又有何樂趣可言?與其如此,不集也罷。將郵集展示就是一種成果的分享,若爲競賽而傷神乾脆及早收攤吧。